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粟特人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印欧语系的古老民族,他们曾生活在阿姆河、锡尔河一带,在西方文献中,粟特人被称为索格底亚那人,而在突厥语中,则被称为坎杰克人。
丝绸之路开辟后,他们奔走于东西方大国之间,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
北齐粟特人浮雕。5—8世纪,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对外丝绸贸易,大量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并长期生活在这里。在这一时期的中原墓葬中,不时发现粟特人的艺术形象。
粟特人的起源
过去,史学界曾认为粟特人起源于古代的康居国,“坎杰克”就是康居的突厥语音译。
不过,近年有人提出康居人原本生活在中亚北部和中国新疆的部分地区,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游牧国家。
大约在1世纪左右,康居人受到匈奴的威胁,才开始逐渐迁入索格底亚那,也就是中国史籍中的粟特地区。
《晋书》称:“康居国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与粟弋、伊列邻接。”
其中粟弋就是后来的粟特,据这段记载,当时康居和粟特还不是一个国家。
因此,粟特地区的原住民可能是东伊朗人的一支。与古代伊朗人一样,他们最初信仰琐罗亚斯德教。
不过,粟特人和康居人并没有太大的种族、文化差异,他们的风俗基本一致,语言可以互通。
《汉书》称:“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
成为康居国的一部分后,粟特人很快同化了新的居民,后来周边各民族都将康居人等同于粟特人。
但是,南迁的康居人很快分裂为众多邦国。可能由于历史上康居国与贵霜帝国的联姻关系,也可能确实接受了贵霜帝国委派的官长。
在隋唐时期,粟特诸国的君主们都自称是大月氏的后裔,并以月氏人的故地“昭武”为姓。因而在中国史籍中,这些国家又被称为“昭武九姓”。
栗特古国的都城撒马尔罕发掘的粟特人壁画,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栗特人的历史及其丝绸之路的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备受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青睐。
商业民族
粟特人流行父系的小家庭,男子成年后必须离开父母,自行谋生,史称“男年五岁,则令学书。
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在出土的古代于阗文献中,粟特人被称为牵利人(Suli),其复数形式为“Suliya”,也就是商人的意思。
他们主要的商业活动是从汉族地区购买丝绸、陶瓷等特产,并从中国以西的地方运来玛瑙、珍珠、镔铁和玻璃器皿。
有时,他们也输送家畜和奴隶。除此之外,粟特商人还经营高利贷。
在行商的过程中,粟特人的商队沿途形成了一个个聚居点,古代西域的碎叶城就是他们建立的。
在古代中国的于阗、楼兰、高昌、敦煌、长安、洛阳等大小城市,也都有他们的聚居地。
部分粟特商人还通过捐输等方式,在各个国家获得官职、爵位,如“长安县人史婆陀,家兴贩,资财巨富。
身有勋官骑尉,其园池屋宇,衣服器玩,家僮侍妾比王侯”。部分能力出众的粟特商人,甚至成为别国君主的使节,出访各国。
除了经商之外,粟特人还是很多宗教的传播者,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都曾在中亚地区流行,并通过粟特人传播到其他地区。
唐代佛学大师法藏法师(643—712年)就是祖籍康居的粟特人,曾被女皇武则天封为贤首国师。
他是华严宗三祖和事实上的创立者,华严宗因此也被称为贤首宗。
在早期的丝绸之路上,粟特商人牵着骆驼,从中原王朝走到东罗马帝国,从漠北草原走到地中海东岸,从隋唐的皇宫走到突厥的汗帐,在欧亚大陆产生了重大影响,粟特语一时成为连通欧亚大陆的商业用语。
粟特艺术
粟特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绘画、音乐、舞蹈都非常发达。
粟特画家曹仲达曾出仕北齐,以“湿衣贴体”的画风获得汉族士大夫的喜爱。
粟特移民曹婆罗门、曹僧奴、曹明达祖孙三代擅长演奏琵琶,曹明达甚至被封为郡王。
被元稹、刘禹锡等大诗人称颂的歌手何满子、米嘉荣,也是出身昭武九姓的胡人。
此外,粟特艺术家们还向中原输送了著名的胡旋舞。
胡旋舞又称柘枝舞,以旋转快速、动作刚劲著称,盛唐时代的诗人们纷纷吟咏赞叹,留下了许多描写细致、感情充沛的动人诗篇。
按照汉文史料的记载,粟特人“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路”,是一个非常热情奔放,喜好音乐与舞蹈的民族。隋代九部乐中的安国乐、康国乐,就是传入中原的粟特音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501885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