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其中的“桥”便是这有名的湘子桥。关于湘子桥的传说有很多,那么,你知道“湘子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有人称其为“广济桥”呢?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个动画片吧,这其中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除了“仙佛造桥”的故事,湘子桥还有哪些传说呢?
“王源除怪石”
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
“吴府公祭水”
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即“广济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二只鉎牛一只溜”
康熙年间,韩江一次发大洪水,把湘子桥的十八梭船冲得无影无踪。扛桥的,挑筐的,所有行人进城进不去,出城出不来,叫苦连天。
知府张自谦说:“当年韩文公造湘子桥时,曾和龙王打过招呼,潮州不能作洪水,不能让百姓吃苦,还写了“洪水至此”四个字,刻成石碑立在桥脚,叫龙王不要忘了这事,时长日久,石碑不知跑哪里去了,还是再刻块石碑吧!”于是,就在城里发动各家商号捐题,凑足了钱银。择了个黄道吉日,找来道士念经降乱,请在天的韩文公重写“洪水至此”四个字,还在桥上修了韩湘子庙。张知府觉得还不够。就用生铁铸了两只牛镇桥御水,果然自此潮州平安无事。
开初,那二只鉎牛(即铁牛)倒是挺神气。也守本分,天天站在桥边,不料日子一长,觉得枯燥无味,就学调皮了。开始,也不外是趁夜静更深溜到江里洗澡。以后又跑到山林田园胡闹,撞折了树木,踩坏了庄稼,弄得四令的乡民意见纷纷,可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夜,它们俩索性打起架来,还在东津堤捅了一个大洞,结果洪水淹了房屋,死了不少人和牲口,鉎牛知道闯了祸,其中一只就偷偷溜之大吉。这件事闹到了天上,雷公跑去报告了玉帝,要求抓鉎牛问罪,玉皇就派雷公惩罚它们。雷公性情火暴,一个霹雷打下去。那头没有跑的生牛就被打得呆头呆脑。从此老实了再也不会乱来了。
桥脚鲤
从前,有个富家子弟叫郑福禄,听说潮州城湘子桥脚的鲤鱼,结实鲜美、清甜,格外好吃,远近闻名,那年恰逢应考秀才他到潮州城会试,特地带来了一个厨子,想尝尝桥脚鲤的滋味。
到了城里,每日叫厨子专门买桥脚鲤做菜吃。因为害怕鲤鱼是用人屎作饵钓的,所以每逢厨子买鱼回来,特别交代他宰鱼时要洗干净,鱼喉要多洗几遍,不能有半点杂味,搞得厨子提心吊胆,每次宰鱼足足要洗去半井水。可是到了吃鱼的时候,郑福禄狼呑虎咽,自已吃得干干净净,半口也没有留给厨子吃。
厨子很恼火,就想捉弄郑福禄一下。有一日,他把买来的鲤鱼洗干净,用半截香蕉塞到鲤鱼喉去,做熟之后,捧到主人面前,郑福禄照例举起筷子,一筷掐住鲤鱼喉头,没料到提起筷子一看,箸头挟着的不是鱼喉,而是黄澄澄、软粘粘的东西。啊,这不是人屎吗?脸色骤变。可是他没呵斥厨子,一阵冷笑过后,问:“你今天的鱼洗干净了吗?”厨子回答说:“少爷,今天的鱼,我格外洗得干净。”郑福禄说:“那好吧,今天的鱼就赏你吃。”厨子装做消受不起的样子说:“不,不不,少爷你是主,我是仆,你的东西我那有福气吃呀!”郑福禄一听,火冒三丈说:“叫你吃,你就得吃!”厨子说:“好,好,我吃,我吃!”说完拿起筷子,左右开弓。不一会,一条条香喷喷的桥脚鲤鱼就让厨子吃得精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501885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