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振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展现民族风貌的基石。民族和谐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宗旨,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稳定全面发展的基础。白族传统文化与西北高原文化、夏文化以及蜀山文化、楚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敬天保民:和谐生态观
大理白族传统和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自秦汉起西北高原文化、中原文化等传入南诏国,儒、佛、道三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之传入洱河地区,经过历史的发展,至清朝时期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其中蕴含着白族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1.敬畏自然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而这种辩证统一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前提及发展过程。白族的原始自然崇拜认为万物有灵,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将大自然视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
将巨石、大树疙瘩、太阳、高山、龙、马等奉为本主,让其共享人间烟火,保护村社的稳定平安。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白族先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乡规民约”,对白子白女们进入山林、砍伐树木等行为作出了严格规定。“河边柳茨,绿御水灾,不得自行砍伐”,“一遇有松菌,只得抓取松毛,倘倒砍枝叶,罚银五两;查获放火烧山,罚银五两”。
禁止上山砍伐树木,对于大自然水土的保护,预防水土流失和抵御水旱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白族先民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表现。“凡山场自古所护树处及水源不得乱砍,有不尊者,一棵罚钱一千”,等等。白族本族神话故事中的有关于《大黑龙和小黄龙》、《龙母》等,以及白族对龙、山神的崇拜、“凤凰”雨神的传说、鹤庆的“祭鸟节”等。“所有的祭祀活动都以本主庙为主要祭祀场所,通过种种复杂而有序的祭祀仪式,表达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崇敬并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些现象都体现了白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形成白族先民敬畏自然的生态思想。
2.善待自然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对白族传统的和谐生态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儒佛道思想文化的传入,与白族传统的本主崇拜并存,形成白族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善待自然的生态思想。善待自然,仁爱万物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白族水利设施建设及乡规民约等方面。
新石器时代的人工水利设施、南诏时期大兴水利工程建设、大理国时期的水利设施建设到了明清时期白族地区出现了地龙、渠、堤、坝、塘等水利设施,都反映出了白族先民水利建设的智慧以及白族先民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而白族先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白族子孙后代的繁荣发展,造福子孙,从大理的碑刻中记载的各个村社的乡规民约,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白族先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善待。
以和为贵、神形合一:和谐人生观
“律和声”,又曰:“神人以和”,“和声”即音乐旋律上的和谐,“神人以和”即通过诗书礼乐培养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之美德,善待人民,从而得到上天的庇护和保佑,达到天人和谐相处。孔子以“仁爱”为治国之本,认为君主应该爱自己的子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政权才能更加的稳固,国家才能得到安宁。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释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和”即“太和”、心和(个体自我身心的和谐)、家和、人和等以和为贵的思想,对白族传统的和谐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1.白族提倡宽和待人
宽和待人即儒、佛、道三家所说的“人和”——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思想“以和为贵”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人和”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和谐共处。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大和谐的基础。洱河地区的历代统治阶级及白族思想家们重视“人和”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时期的白族思想家艾自修、艾自新。
二艾认为一个人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必须首先学会如何跟自己的家人或最亲近的和睦相处。在此二艾提出应该做到孝敬父母、爱护妻子、亲兄弟,认为“一家贤孝,和气满堂,便享人间第一乐。”这种和睦的家庭生活,使我们学会如何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并以此为基点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二艾认为:“与他人相处应做到以礼、义、宽和待人。礼即待人‘容貌要端恪’,‘行事要斟酌’,‘情谊要殷隆’,切不可‘脱巾徒跣,掉臂跳足,以蹈轻亵’。”与人交谈要谦谨,不要张杨自己的长处,说轻视他人的话,更不要直言他人的短处等等,要做到与谦谨,礼让他人。与外乡人交谈时,不要“杂以俚语方言”。即与他人交往时,语言方面要做到谦恭礼貌,以礼待人。
二艾提倡以义待人。“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白族先民受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西北高原文化、夏文化等的影响,“义”亦应成为白族的传统美德。他们认为做到义就应该:“行方便事不拘财力”。白族群众应该多学习古人多做义事,造福一方百姓,利人利己。无论是亲族之间的相处,还是与陌生人相处,都应该做到以义待人,重义轻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待人宽和体现在对别人的善、恶、恩、怨、祸、急上,“人之善不可没,人之恶不可扬,人之恩不可忘,人之怨不可结,人之祸不可幸,人之急不可不救。”一个人的善行不能任意抹灭,也不要故意夸大或者张杨他人的恶行,更不可忘却他人的恩情。不可与他人结怨,他人遭遇祸事时不可幸灾乐祸,更不能在他人有求于己时不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明确地反映出了白族人民的善心、对他人的宽容与理解。
3.白族强调个人修养
“心和”即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自我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古代白族地区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即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复礼”即克服任性的诸多弱点,使自己成为合乎仁义、不违背祖宗礼法的仁人君子。
如果一个人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善性,涵养天性,就能真正的做到身心内外的和谐。道家的心和主要体现在“道法自然”的总准则,道家更为强调“无为而治”,这更需要统治者的个人修养,这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历代白族统治者和白族思想家提倡,一个人应加强自身修养,达到人自身和谐。而早在明朝时期,白族思想家艾自新、艾自修在“心和”上倡导白族子民:“养得心平气和,方可应事接物。”“人非不知宽和为妙,及至临事反多暴厉,只是养不定。”
他们认为在待人接物方面,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要以宽厚和气的心态对待他人,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够。这就是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往往采取暴厉的方式的缘由。
总结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根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大理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居聚居地,有 13 个世居民族,同时也是云南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文献名邦”。大理白族传统和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和谐文化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大理的思想文化根基。当然大理白族传统和谐思想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阶级局限性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因而带有其自身不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学习、研究、应用和传播过程中要坚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特点,以正确有效的方式传承与发展白族传统和谐思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501885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