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或是象征,或是陪衬。这些女性题材纪录片,则抱着人文、诚恳的心态,把女性作为主角,或关心她们的现状,或挖掘她们的内心,或记录她们大大小小的成就,或展现她们的梦想和困境。
《摇摇晃晃的人间》
导演范俭通过诗集与访谈用心了解过余秀华后,才开始了对这位集“脑瘫”、“农民”、“女诗人”称呼为一身的新晋名人的约拍。跟拍余秀华一年后,他从80多小时的素材中,剪出了88分钟的电影感纪录片。
《摇摇晃晃的人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多面的余秀华。
一面的她自信、舒展。在麦田提取诗意,同名流、读者谈笑风生;一面的她,犀利、泼辣。对爆红后被强加的一些头衔,她坚决地表达抵触。对丈夫在离婚前进行的各种要挟和经济索取,她愤怒地对抗。
另一面的她,依然生活在她人生的困境里,一篇《跨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让她迅速成名,却也让她担心是否一切如幻梦。物质财富的到来,不能逆转母亲的绝症。想要离婚的她,阻力重重。期待的那种爱情,几乎永远不会到来。这面的她,孤独,无助,却依然清醒、坚毅和决绝。
纪录片中,余秀华的诗歌穿插在她的生活片段中,让我们更加得以体会,她的诗歌与她的生活浑然一体,也担当了她生活中的拐杖,陪她一起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
《女人那话儿》
导演黄真真跟自己的女性朋友们进行着一场“私房话”的过程中,她觉得:我可以把这些拍下来。随后,她采访了超过63位不同的女性,和她们一起畅快淋漓地聊爱情、性,及她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认知,等等。
《女人那话儿》从被访谈对象到制作组,无一例外是女人,所以,表达上,她们几乎毫无顾忌,常常坦白得惊人。比如,一位情妇明确表示,她宁愿做小也不愿做大,因为做大要负担家里大小事务,做小哪怕男人逃债被追杀她也不用管;还有一位性工作关注组织代表则吐槽:男人对用避孕套完全没有观念。
其中,让我感觉温馨美好的,是一位LES对于爱情的描述。她说,她的爱人弯着眼睛笑起来的样子,仿佛一颗星星在你眼前忽地一闪。片中让我乐不可支的是,所有女人被问到如果是男人会不会娶自己为妻时,她们的回答都是愿意,包括一位四岁小女孩。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一边抽烟、一边跟访谈对象愉快聊天的导演黄真真很美,细眉如柳眼含媚,不是很漂亮但很有味道的那种美。
《寻找薇薇安.迈尔》
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在一次旧物拍卖中,拍得一个装满底片的大箱子,据拍卖行称,箱子原所有者为摄影家薇薇安.迈尔。但当他在谷歌搜索这位摄影家时,却一无所获。扫描出箱内200多张底片后,他将其一一传上网,结果,这些照片人气爆棚。
通过薇薇安箱内一张写有地址的字条,John Maloof才在问询中得知,薇薇安生前职业,其实是保姆。
John Maloof为这位生前作品从未示人的保姆办了一场摄影展览,观展人数空前。专业人士的眼光里:薇薇安理解摄影,懂得街头,体悟人性,是一名真正的摄影师。
为了解这位保姆为何偏执地拍了十几万张底片,却神秘地从不示人,John Maloof走访了她旧日的雇主、邻里、为数不多的朋友,才拼凑出了她一部分的生活与性情。
我们透过众人的眼光,看到一个复杂、分裂的薇薇安。一方面,她身份低微,孤僻古怪,似有成长阴影,抗拒与男人接触,极度注重隐私,与大多数人并不亲近,另一方面,她忘我地融入人群,记录他们的快乐悲伤。
也许,这世上最动人的是,一个人在生活的沟壑里,仰望星空。
《女性贫困》
一个人何以会走向贫困?按成功学书籍中的观点,是因为这个人不够努力。
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制作的这档纪录片,无疑会颠覆很多人对贫困及其成因的认知。
该片真实记录了一些日本贫困女性的生活现状,这些女性中,有起早贪黑到处做兼职养家的十九岁少女,有付不起房租、只好住在网吧的母女三人,有找不到满意工作、只能在饭馆洗盘子的本科毕业女性,有拖着全部家当睡在24小时便利店的时尚女孩。
她们无一不在努力着,却无法对抗她们的经济困境。
纪录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们的贫困,有很多外因。一方面,是因为雇佣制度,做为职场配角的日本女性,很多时候,只能成为非正式雇佣工,报酬低且无上升机会,所以,她们一旦单身或离异,即使打好几份工,依然无法支付得起家庭开支。一方面的女性贫困,来自于代际遗传。贫困也是一种遗传厄运。
“看不到未来,没有任何希望”,是这些日本贫困女性的心声。她们贫困背后的成因,则值得整个人类社会的深思。
《三十二》
这是一部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着重拍摄广西瑶族老人韦绍兰的生活。它开拍于2012年12月, “三十二”是当时“慰安妇”幸存者的数目。
不同于很多同题材电影的沉重或猎奇,该片所记录的山水、人物与生活琐碎,在平静和克制的镜头中,有一种山水画般的隽永。而沉痛,则似乎更是一种,藏在背后的情绪。
片中的老人韦绍兰,出人意料的达观豁达。她物质上拮据,每月只能领低保,吃不搭配任何菜肴的白米饭,却觉得“只怕命短,不怕穷”。在提到被抓做“慰安妇”的过往时,老人平静的脸,才会陷入伤痛,语调哽咽。
一首山歌贯穿片头片尾:“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抹眼泪自流干。”
所幸的是,在片尾,韦绍兰奶奶笑得很灿烂,她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是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日常对话》
黄惠侦小学三年级之后,便失去了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因为做牵亡的关系,她被一部纪录片拍进画面里。自此,她才知道,普通人的生活,可以以这种方式被记录、被呈现。
因为搞不懂自己生活里的很多问题,比如,自己的妈妈到底爱不爱自己,她拿起摄像机,对准自己的母亲。这一拍,就是十八年。
镜头,成为黄惠侦了解母亲的一大通道。透过镜头,黄惠侦打量母亲的沉默,探寻沉默背后的伤痛,带母亲重游并真正离开那个充满她家暴记忆的老家……同时,通过对母亲几位女朋友的采访,去发现母亲浪漫、鲜活的一面。
镜头也成为黄惠侦袒露自己情感和心结的工具。在摄像机面前,她才终于有了勇气,跟母亲说起自己对她的爱,以及,自己曾被父亲性侵的经历……
两代人的心扉打开之后,很多事的真相,才一点点揭开。爱,也许未曾表达,也许不够醒目,却以特别的面目,在她们的生活中存在着。
《印度的女儿》
印度一起巴士轮奸凶杀案中,女大学生jyoti被六名男性殴打、轮奸,并从下体掏出直肠,最终器官衰竭,医治无效身亡。此事发酵为一项公共事件,印度人民自发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呼吁女性权利。美国BBC对此事件相关人员,进行采访。
在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性别歧视。比如,几个强奸犯毫无悔意,他们认为夜晚八点还在外行走的女孩,应该以这种方式被教育。强奸犯辩护律师也认为,过错方在女孩。
当镜头聚焦于女孩的父母、朋友,我们得以了解,这名叫“jyoti”的女孩,是曾给父母带来无数幸福和温暖的小女儿;是每夜做话务员,只睡三四个小时,来解决学费与生活费的勤奋女大学生;是心系家乡,梦想着以后可以开一家医院救死扶伤的准医生。她曾对友人无畏地言说:女孩,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
美好的被亵渎、被毁灭,是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悲剧之后,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于性别歧视、贫民阶级固化等现象深入的思考。
《索妮塔》
如果说,《印度的女儿》是一个令人心碎悲伤的故事,《索妮塔》则是一个关于反抗和自由的故事。
阿富汗女孩索妮塔,为躲避战乱,来到了伊朗。交不起房租后,她进入了为流浪孩子提供庇护所的福利学校。在这里,她接受了文化、心理教育,试着用说唱,为自己和周边的人们发声。
只是好景不长,因为哥哥成家缺乏金钱,全家便开始了对于索妮塔的逼婚。无助的索妮塔,第一次把希望投向摄制组,在她的争取中,她获得了用摄像机拍摄MV的机会。
她自导自唱的MV《待售新娘》中,她化身为一位身体布满淤青、脸上打着价码的新娘,她用愤怒和委屈的质问,呼吁着爱和自由。这部充满力量的MV传入you to be后,引起了近百万的关注,也为她争来美国读书的机会。
女性通往自由,需要很多力量,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六号楼的女士》
在北区伦敦的一栋小公寓,每天会准时响起优美的钢琴声,惹得人们驻足倾听。
弹奏钢琴的女士,是位叫爱丽丝的百岁老人,她是纳粹大屠杀的一名幸存者。在极其苦难的日子里,对音乐的热爱,让她的心里有着一束光,靠着这股子信仰,她乐观地熬了过来。
镜头里的爱丽丝,尽管苍老,却眼神明亮,时常快乐得如同一位孩童,充满了纯净的朝气。这让我们不得不相信,乐观的心态,以及对喜好实物的沉浸式体验,会让一位女人,时常沐浴在幸福里。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个礼物,一种馈赠,我们更应珍惜那些美好,并把所有好的东西,传递给我们所爱的人。”
《弗里达的工作和生活》
这部纪录片,以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文字和画,关于她的一些影像资料,以及后人对她的评价和追忆,拼凑出她与苦痛相伴,又激情满溢的一生。
片中给我最大的关于弗里达的讯息,是一种对抗下的平衡。
车祸让她的身体受到重创,颈椎、锁骨、肋骨、右腿均碎裂,失去生育能力,一生都在经受病痛及大大小小的手术,但她却拒绝放弃自己。
外貌体态上,她做到了优雅有美感。对爱情,她燃烧得如烈火,尽管,她常会被爱所灼。艺术上,她把自己的苦痛,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与民俗、宗教画都结合在一起,在不停创造中,分散着对身心疼痛的注意力。
被命运碾压过,却释放出燃烧的生命,是这位女画家的强大和坚韧。
(文/肖大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5018854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全部评论(0)